“陈记食坊”的生意依旧火爆,根据刘喜回来的讲述,不少老顾客对之前卖的几样糕点惦记的很。既然凉粉已经打出了名号,那再加上几样点心也不是难事,能赚钱的买卖谁会嫌多呢?如此一来,每天光顾“陈记食坊”摊子上的客人数不胜数,刘喜险些没忙的过来。只是生意火爆难免会招人惦记,且不说上次刘老板的事,这次他们就遇上个硬茬“清丰酒楼”。

    这”清丰酒楼开在通知街西边,是个三十多年的老字号酒楼,老板姓周。酒楼中酒菜口味不错价格也算公道,故而生意素来不错。要说陈记食坊虽然生意好,但是和清丰酒楼这样的大酒楼比,还是比不上的。按说他们两家店应该不会发生什么牵连,但陈记食坊是如何招了清丰酒楼的眼呢?说来还真是太巧了。

    宛芳做的凉粉里有凉粉条和酱汁,自然不能像糕点一样用纸包裹着提走。所以陈记的凉粉都是刘喜拿碗装着,给客人们现做现吃的。只是这样一来就出现两个问题:一是现场做花费工夫二是碗筷清洗的问题。所以宛芳当初定下十文钱一碗的价格就是把这两个人工费考虑进去的。可后来发现来吃凉粉的人太多了!每天带的碗都不够用,刘喜只得一边卖一边洗碗,这样两个时辰下来实在吃力,他来不及就花了点小钱雇了个小工帮忙。

    宛芳后来又想,刘喜虽然机灵但到底还是个十多岁的孩子,每天这么压榨他,宛芳实在不忍。可古代又没有塑料袋,没法给客人装着提走。宛芳想了又想,想到了学习现代某个驰名咖啡店的做法。

    她告诉刘喜,如果客人自已带碗来装凉粉,每碗可以少收二文钱。二文钱都够在“陈记”摊子上再买块米糕了!这样一来许多老顾客都会自带餐具来买粉,刘喜也能喘口气歇息一下。可就因为这事陈记才莫名的招惹上清丰酒楼。

    陈记最近挺火的,同是做食铺生意的清丰酒楼周掌柜当然也听过他家的凉皮,起先他还没在意,只是来问的人多了,周掌柜就把这事放在心上了。专门喊伙计去买回来试试,确实好吃。周掌柜的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判定这个凉皮生意很赚钱,就喊酒楼里的厨子试着做过,大厨

    折腾许久愣是没做成。周掌柜不信邪,自己的清丰酒楼在京城是叫得上名儿的店,酒菜好!口味好!客人来店里要吃点啥没有?

    若是这回连街边小摊子上的吃食都做不出,那在顾客心中“清丰酒楼”可是要掉价的。

    周掌柜觉得是厨子没本事,又从外头招来一个大厨,要那厨子研究出凉粉做法。那大厨也算有些本事,先尝了陈记的凉皮,觉得是拿水和粉调制的,经过反复尝试,勉强用米粉做出了类似凉粉的白色膏体。周掌柜尝了厨子做的“凉粉”,只觉得口感太糯不如陈记的凉粉滑腻爽口。那厨子又去调整水和粉的比例,随后不久清丰酒楼也推出了凉粉。

    可巧的是,那日有个人专门在清丰酒楼上宴请好友,因想让好友也尝尝陈记凉粉,又不好拉着好友到陈记的小摊子上,便在陈记买了凉粉装在食盒中提着去清丰酒楼。

    开席后,酒楼伙计进去上菜,正好看见他们在吃陈记的凉粉,就把事情顺口给周掌柜提了,掌柜一听就让伙计把酒楼新出凉皮送一份去试吃,凉皮上桌后,那人一看颜色倒是比陈记凉皮白许多,用筷子夹了些许放嘴里一尝,就道:“完全不是那个味儿。”因是店家送的不便多说,那人道谢后就将这凉粉放在一旁不动了。

    伙计下楼后把席面上的事情说与掌柜听,掌柜顿时就气狠了,又不便去找客人理论,只好拿厨师撒火。厨房里几个厨子被周掌柜骂了一顿,心中虽不忿,怕丢了饭碗也不敢顶撞。这事儿虽了了,但周掌柜在心里确实是和“陈记”过不去了。他心里想“陈记”还是个小摊子,眼下还不成气候,不趁这个时候打压下去,日后起来了怕是会抢自己的生意。于是

    想了个招:口味拼不过,就拼量。

    刘喜对于清丰酒楼的事一无所知,每日照常摆摊子。只是近段时间他发现来排队买凉粉的队伍不如以前长了,虽然摊子上的凉粉每天都能卖完,但人气好像弱了点。凉粉和酱汁是宛芳姐姐亲手做的味道肯定好,难道是大家吃腻了?刘喜有点困惑。趁着给客人切凉粉的时候,刘喜顺口和客人聊了几句,才知道原来清丰酒楼也出凉粉了,而且价格也是十文钱一碗,但分量也比他的多,只是口味不及他的好。

    刘喜一听有点着急,等摊子收了后,赶到清丰酒楼一看,果然像客人说的那样。清丰酒楼在卖凉粉,而且他们还专门摆了个摊子在卖。刘喜看了下,发现来买的人还不少,有些人以前还上陈记来买过凉粉。刘喜托人去买了一份来尝,颜色是比自家凉粉要白,但吃起来很软绵不如自己的凉粉爽口,但分量确实多,而且刘喜发现清丰酒楼调的酱汁里还加了肉丁。